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最近最新手机中文大全二页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最近最新手机中文大全二页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多元输入法(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)可以迅速查出【啊】字在第6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1页和第2页有五个读音和解释。
【啊】ā [叹] 表示惊异或赞叹。【啊】á [叹] 表示追问。【啊】ǎ [叹] 表示惊疑。【啊】à [叹] ➊ 表示应诺(音较短)。➋ 表示明白过来(音较长)。➌ 表示赞叹或惊异(音较长)。【啊】•a [助] ➊ 用在感叹句末,表示增强语气。➋ 用在陈述句末,使句子带上一层感情色彩。➌ 用在祈使句末,使句子带有敦促或提醒意味。➍ 用在疑问句末,使疑问语气舒缓些,➎ 用在句中稍做停顿,让人注意下面的话。➏ 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。➐ 用在重复的动词后面,表示过程长。│详见第2页右栏[注意]。〖友情提醒〗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,未委托任何网站提供下载。如有发现,纯属欺骗,请勿上当!訸
拼音:
hé
注音:
ㄏㄜˊ
偏旁部首:
言
部外笔画:
5
总笔画数:
12
五笔86/98:
YTY
仓颉:
YRHD
郑码:
SMF
电码:
02694
笔顺编号:
411125131234
四角号码:
02694
UNICODE:
8A38
笔 顺:捺横横横竖折横撇横竖撇捺
訸的意思、基本信息
五笔86:YTY五笔98:YTY五行:水UniCode:U+8A38四角号码:02694仓颉:YRHDGBK编码:D45A规范汉字编号: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
【酉集上】【言字部】 訸; 康熙笔画:12; 页码:页1152第21(
訸 拼音:hé 第2声 部首:言,部外笔画:5,总笔画:12 五笔86&98:YTY仓颉:YRHD 笔顺编号:411125131234四角号码:02694UniCode:CJK统一汉字U+8A38 基本字义 訸 héㄏㄜˊ ◎古同“和”。 和谐的意思,在现代汉语词典550页
 飛
拼音 fēi
注音 ㄈㄟ
部首 飞 部外 6总笔画 9
统一码 98DB笔顺 534353432
飛 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● 飛
fēi ㄈㄟˉ
◎ 见“飞”
© 汉典
飛 國語辭典
飞ㄈㄟ fēi
动
鸟类及昆虫类或航空机械腾行于空中。
如:「飞行」、「飞航」。
唐·王勃〈滕王阁序〉:「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」
唐·岑参〈寄左省杜拾遗〉诗:「白发悲花落,青云羡鸟飞。」
飘扬。
唐·杜甫〈寒食〉诗:「寒食江村路,风花高下飞。」
唐·韩翃〈寒食〉诗:「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城东风御柳斜。」
散发。
《文选·江淹·别赋》:「日下壁而沉彩,月上轩而飞光。」
形
疾速。
如:「飞瀑」。
唐·李白〈望庐山瀑布水〉诗二首之二:「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」
高入空中的。
南朝梁·张正见〈临高台〉诗:「飞栋临黄鹤,高窗度白云。」
没有根据的。参见「飞语 」条。
意料之外的。参见「飞祸 」条。
副
疾速的。
如:「飞奔」、「飞逝」。
名
二一四部首之一
厾 dū,虱shī
厾:用指头、棍棒等轻击轻点:厾点(指画家随意点染)。厾一个点儿。参考资料:《汉语大字典2》第61页第5字丢 。
如:厾开;厾脱
用指头、棍棒等轻击轻点 。
如:厾一个点儿;点厾(画家随意点染)
〈方〉∶语气词
拆开纸包,看那银子,果是雪厾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表示人称代词的多数。
虱:虱子,昆虫。体小,灰白色。寄生在人、畜身上,吸食血液,能传染疾病。
某些吸食植物汁液的农业害虫。如稻飞虱、木虱、粉虱。
多元输入法(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)输入 rmx 即见【𣪘】字,这是个国际标准万国码超大字符集汉字,不是通用规范汉字。网上搜索知:【𣪘】guǐ 同“簋”。【簋】见第6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492页:古代盛食物的器具,多为圆形,两耳。多元输入法现为电脑Windows版,若手机商感兴趣的话,可以经专利权人同意,移植到手机的操作系统中。〖友情提醒〗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,未委托任何网站提供下载。现已发现某些网站提供假冒“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”的软件下载,并没有多元输入法的功能,且纯属侵权和欺骗行为,提请网友注意,以免受骗上当!
甲骨文中的“每”字,在为数不少的甲骨上可见。其上部,不是“艹”,应该也不是“屮(chè)”,而是“加笄于发之形”;下面是“母”或“女”。甲骨文中的“每”,是同源分化字,不是后来所说的会意或指事字;甲骨文中的“每”仍带有“母体字”的含义,但有了更多新意。
一,在甲骨文中,“每”字下面为“女”的更多,仅在“三期甲一九0八”等少数甲骨上为“母”。徐中舒先生说:“从女从母无别,其上像加笄于发之形”。这大约是因为“母”字是从“女”字分化而来——许慎说,母字像两手抱着孩子,或者像人乳。 二,于省吾先生认为,“母”和“女”是同源分化字;“每”和“母”也是同源分化字。他说:“每字的造字本义,系于母字的上部附加一个✔️画,作为指事字的标志,而仍因母字以为声。”
三,王蕴智等中青年学者,同意于省吾先生“女”、“母”、“每”等字是同源分化的观点,但不赞成将“母”、“每”划入指事字范围。他们举出了自己的理由,这里不详赘述。他们认为,这一类字是甲骨文造字过程中特有的现象,称之为“借形变体字”或“变体分化字”更为妥当。这个说法有道理。 四,“借形变体字”或“变体分化字”是怎么回事儿呢?在商代,文字的一字多义即一个字承担记载多词的现象大量存在。当时的人们,为了控制这种“兼职”,在造字的基本部件不足尚且不规范的情况下,于是采取了在某一“母体字”基础上,或通过加上点、横、八、叉、口、0等简单笔画造出新字以示与原母字的区别;或者改变“母体字”的局部结构派生新字。如老和考、月和夕、女和母、母和每、斗和升、大和夫、口和曰、北和非、又和尤、人和千、白和百、子和巳等等。 五,这些新字已经不再是单纯利用表意性符号来作图示,而是使新字进一步符号化和抽象化,字形不再具有明确的表意成分,只是一般还承继了“母体字”的形或大部分形及音,意义上往往有了区别。比如甲骨文中的“每”,在编号“存二.七四四”的甲骨上,仍然是“母”的含义;但在“粹一一九五”甲骨上,则是“悔”的含义;在“甲六四一”和“甲三五九三”的甲骨上,是“晦”的含义。目前发现甲骨文中“每”的含义,限于此三种。但正因为“每”字不是地道的指事字,以致后来才有了常常、往往、虽、当、贪以及多数等等含义——不受因为是指事字的限制。
六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把“每”解为“艸盛上出也。从屮,母声。”他解释“屮”是嫩草,“母”头上长嫩草,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了。可也怪不得他,老先生无缘见到甲骨文,且古时“每”与“茂”、“楙”等字同音,不少典籍多假借“每”字表达草木丰盛之状,如《左传》曰:“原田每每”;《魏都赋》云:“兰渚每每”,都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许慎就把“加笄于发”解为“屮”了。其实在更早的《诗经》里,“每”的含义已经是常、各、凡、虽了。后来一直到清代的学者,大多也觉得许慎对“每”的解释算是一家之言,但要往后排,《康熙字典》里就放在了对“每”解释的最后,而且字体上也与“每”有细微区别——上面是一点一横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最近最新手机中文大全二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最近最新手机中文大全二页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